华为荣耀
用影片呈現科學史,讓教學成為實境遊戲為了更聚焦於教材開發,今年初,他們將LIS從「線上教學平台」更名為「LIS情境科學教材」,由於公益分享的性質,大家都可以在網路上觀看所有的教材,包括科學史故事的影片和教學大綱等內容,其中的影片更受到孩子們的歡迎,甚至有些小孩會主動詢問何時會有新影片?因為他已經全部都看完了。
第三集團(位置詳見圖示Ⅲ)俄羅斯世界的社會主義資本思考,讓創新文化成為顛覆的力量。西歐如此,世界其他地區的設計發展狀態又是如合?我們嘗試透過梅棹忠夫的生態史觀來說明。
透過「設計的生態史觀」看四大帝國的設計與創新我想了想,前述狀況之所以發生,恐怕肇因於設計的「人類生態系」觀點尚未完全建立,為什麼呢?我們熟知的設計史基本上是以「物件」為主的流派演進——像是十八世紀開始的新古典主義、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美術工藝運動、德國包浩斯帶領的現代主義等——卻少了閱讀這些運動背後的脈絡,例如新古典主義與美術工藝運動主要是西歐國家在羅馬帝國之後的思想復辟,包浩斯現代主義則是德國因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資源短缺所創造出來的無裝飾生活,都不是單一事件,而且居然都發生在西歐國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我找來前一年(一九六八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態史觀》(文明の生態史観)拜讀後,才發現這完全不是一種巧合,西歐身處於新興資本國家的環境之中,本來就極為熱衷於資本創造的活動。以色列同時也是全世界科技公司密度最高的地區,科學研究人才與市場輸出也十分優異。溫帶地區,孕育偉大設計的搖籃在上面的四大文明中,設計與創新可能會挑戰既有的權威,因而在某些比較「新文明」的地方才有機會生根。許多以色列創業家常常提到,新舊文明的觀念衝突反而促進了以色列人對於科技的開放觀念,並非是有個點子就關起門來研發(這在舊文明地區常常聽到)。若問:為什麼「設計」與「創新」能夠成為現代社會與企業非常重要的推力?答案可能非常多樣,並非單一工具或是觀念可以解釋。
我們常常忽視設計裡的人文與社會知識,例如設計史等等。二○一一年始有埃及革命展開一連串「阿拉伯之春」,背後就是利用臉書或推特等社群媒體(SNS)進行意見集結,最後成為改革的火花。以往丹麥和整個北歐都給人社會福利完整的舒服印象,但自從2015年的難民潮開始,北歐輿論及政府都轉而對移民政策採取嚴厲態度。
」而根據歐盟的規定,尋求庇護的移民,只能在一個國家進行,所以也不可能到其他國家重新申請來自伊朗的亞莎曼(右)|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這些人沒有身分就無法工作,社會福利也享受不到。「他們跟我說,我在伊朗的監禁和政治迫害紀錄,通通是假的。他已留在丹麥四年之久,這四年間換了五個不同的移民中心,而他也不再相信丹麥政府要幫助他,因為他們懷疑羅斯塔米因誤踩底雷失去一條腿的事情是假的。
」丹麥移民部長史托伯格(Inger Stojberg)如此形容這些在移民中心內待遣返的移民。來自索馬利亞的莎蒂尤(Sadiyo Hussein Omar)在使用移民中心的跑步機,她說這能稍稍減緩她的壓力|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25歲的羅斯塔米(Hoshang Rostami)是移民中心的伊朗難民之一。
當時逃離家鄉時根本不會考慮這些,只想著去個安全的國家。但如今,他被困在丹麥的出境中心,這裡都是被拒絕庇護請求的移民待的地方,阿德南感到一股政治浪潮席捲北歐,而且要逆轉的機率相當渺茫。」而根據歐盟的規定,尋求庇護的移民,只能在一個國家進行,所以也不可能到其他國家重新申請。移民中心的聯外道路|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位在Kaershovedgaard的移民中心,有鐵門和鋼製圍籬,可以容納250名左右的移民,距離最近的城鎮約五公里,沒有對外的大眾運輸工具。
「不知道在丹麥獲得庇護有這麼難。丹麥移民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庇護申請通過率只有35%,遠低於2016年的72%與2015年的85%。白天可以離開移民中心,但到了晚上就必須要回來,且每72小時就要以指紋查驗身分一次。不過這一切變得如此充滿不確定性,就是因為母國常常拒絕這些移民回家,不提供簽證或是質疑他們的國籍。
」阿德南之所以選擇來丹麥,是因為他的哥哥住在這裡。以往丹麥和整個北歐都給人社會福利完整的舒服印象,但自從2015年的難民潮開始,北歐輿論及政府都轉而對移民政策採取嚴厲態度。
「我們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浪費了太多時間在等待上。2015年,27歲的阿德南(Ali Adnan)逃離他的家鄉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來到丹麥時,受到了丹麥好心人士的幫忙,在這個陌生國度安身立命。
自從2016年3月成立以來,已有不少人被安置在此,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離開。阿德南說:「政府不相信我的遭遇,但我要怎麼證明?我總不可能向要殺死我的人申請一張證明書吧?」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36歲的亞莎曼(Yasaman Paknejad)來自伊朗,她也明白丹麥政府沒有能力替所有人提供庇護,但不知道何時被遣送才是她最擔心的事情研究結果刊登在2019年2月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而那些一次能夠做至少40下的人,一定是有夠強的肌肉及肌耐力才有辦法。研究中這些男性年紀介於21-66歲,平均年齡39.6歲,平均BMI是28.7(以台灣的BMI標準是屬於肥胖,但或許是肌肉的重量也不一定,研究中並沒有進一步分析身體組成),根據他們一開始的健康檢查紀錄及伏地挺身體適能檢測,以及日後定期每年的健康檢查紀錄,追蹤了10年。二、而足夠的肌肉量本來就是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如前面我所述,BMI平均28.7雖然比較高,但沒有身體組成分析的資料,無從得知肌肉佔多少比例,或許是肌肉發達所以體重比較重也說不定(別忘了這些人是消防隊員)。
所以這個工作有別於一般上班族的靜態工作。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世界主要的死因之一,在台灣,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當中,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居第二名及第四名,可見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是重要的健康威脅,而且看來還會持續下去。
「伏地挺身」只是一個指標,一個在門診就可以立馬執行且方便有效,用以評估肌耐力、體適能及未來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指標,而指標背後更大的意義是為了達標,讓整體生活型態更健康,達到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效果,這才是真目的。包括足夠營養攝取讓自己長肌肉、規律的練習、適度的休息不讓自己受傷、持續的時間累積……也就是整個飲食營養、運動及生活型態可能都會為了這個「目標」而開始改善,甚至時間一久,這整體的改變就形成了你的健康習慣,而這才是真正減少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疾病的根本關鍵。
」有這麼簡單嗎? 回過頭看看這個研究結果,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會做伏地挺身的人,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是降低的,但不要就簡化成「伏地挺身=心血管疾病降低」這麼簡單。經過數據統計分析,納入年紀及BMI的因素考量,結果顯示,一開始能夠一次做至少40下伏地挺身的人,比起那些做不到10下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明顯減少,而且是減少96%,非常顯著,指標性甚至比跑步運動還要高。
若是因為肌肉重,那其實是好事。然而,整個來看,我認為朝「40下伏地挺身」這個目標是好的。學者們因此認為,伏地挺身是一個評估未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簡單、快速又方便的方式。有沒有一個簡單有效又方便的指標運動,可以預測疾病的風險呢?(文末有圖片總結可下載) 有,伏地挺身。
太好了,那我趕快來練伏地挺身,只要練成了心血管疾病就會減少,我就無敵了。三、呈第一點所述,有健身運動習慣的人,通常也比較會注意自己的飲食跟生活型態是否健康。
運動有益健康大家都知道,研究的確顯示運動有助心血管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血糖控制、失智症、抗衰老等。通常我們會想到的可能是像跑步這類的運動,但這類運動需要器材及標準化作業,而且跑起來也會費時較久時間。
而會有這樣足夠的肌耐力,當然不是一兩天就練成的,很可能平常就有健身運動的習慣,所以不只手臂、胸肌、上半身的肌肉,甚至包括下半身及全身的核心肌群都有一定的水準。四、研究對象是目前仍活躍於職場的中年男性,而他們的工作是消防隊員,雖然不知道美國的消防隊員平時如何訓練,但可以想見,要在危急的火災發生後趕到現場緊急救火,體力跟耐力應該是不能太差才是。
所以當然,罹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是比較低的。所以,快,開始做伏地挺身吧。因此對於女性及其他年齡層或其他工作的人,乃至於所有族群是否也適用,尚待更大規模的研究來為我們解惑。相對地,肌少症(sarcopenia)是現在台灣高齡化社會的重要健康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針對1000多名在職中的男性消防隊員做研究調查,想看看有沒有一個方便、有效、省時省力不花錢又好執行的簡單運動指標,能夠預測未來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心衰竭、心因性猝死等)的發生。有幾點我認為值得思考,也是論文中沒有顯示出來的資料: 一、平常沒有在練身體、沒做過伏地挺身的人,可能一次要做5下都很困難。
這在一般門診看診空間跟時間的限制下,不容易被普遍執行。因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需要透過其他的條件配合才做得到
四、研究對象是目前仍活躍於職場的中年男性,而他們的工作是消防隊員,雖然不知道美國的消防隊員平時如何訓練,但可以想見,要在危急的火災發生後趕到現場緊急救火,體力跟耐力應該是不能太差才是。二、而足夠的肌肉量本來就是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如前面我所述,BMI平均28.7雖然比較高,但沒有身體組成分析的資料,無從得知肌肉佔多少比例,或許是肌肉發達所以體重比較重也說不定(別忘了這些人是消防隊員)。